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有点犹豫是否应当隐去公司的名字,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在意这些细节。如果通篇都用某某公司来代替,难免写起来枯燥无味,况且,我要写的又不是什么坏事。

那么正文,就先从讲故事开始吧。标题中提到速递易的三代微信运营团队,其实这仅是我自己提出的说法,姑且可以认为是为了讲故事所做的必要加工。


第一代运营团队:自娱自乐

这个故事是从 15 年的 8 月份开始,某一天,我收到了 速递易社区助手 微信公众号给我发来的第一条推送。

IMG_0601

单看标题,一股强烈的网络段子既视感已扑面而来,根本无法激起我想要点开的兴致。但这毕竟是以后要参与开发的项目,因此还是『满怀期待』的点进去了。看完之后果然有惊无喜,有惊的是因为通篇跟速递易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不管三七二十几也要在文末都强行插入广告;无喜是因为文章内容本身于我这样的客户毫无共鸣,属于典型的打开不超过三秒。

第一印象总是很容易导致偏见,我们不能排出这是一次意外的可能。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他们推送的文章,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我参与的产品,了解我的队友,也因此有了现在这篇文章。

然而,墨菲定律再一次展现了它的魔力,你越是担心什么会发生,那它就真的会发生:

IMG_0602

IMG_0603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推送文章的风格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有热点炒热点,没热点就随便发点什么,跟速递易业务基本没关联,但文章末尾一定有强行插入的广告。曾经有段时间,我干了一些挺无趣的事,每次他们发布推送之后,我就去日志里统计一下有多少人取消关注,这个值通常都在 2000 以上。

当然,他们偶尔也会发跟速递易新业务强关联的文章,比如在卖大闸蟹的期间:

IMG_0591

除了业务推广的『政治需求』之外,这篇『1945年,上海穷人吃大闸蟹度日』,私以为是这段时期里公众号推送中最好的一篇。只有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他们是用心在做,既切准了客户群体的兴趣,又关联了自身业务,还避免了营销手段过于直白(或称逼格够高)。

为什么是这样?

这一代运营团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和速递易线上业务的研发部门隔得太远,并且沟通几乎为零,以至于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条产品线上,他们姓名身份对我而言却是一个迷。

从他们的角度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地方。大概他们接到的工作内容就是定期在公众号里推送文章,以唤起 速递易社区助手 在客户微信中的存在感。从运营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更接近于个人自媒体的运营方式,在一个大主题的范畴之下,我愿意发什么就发什么,只要有人看就行。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自身产品线的官方公众号来说,这样的运营方式本来就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即便是按自媒体的标准来看他们也算做得很差了。

就其成果而言,评价为毫无建树的自娱自乐应该不为过。


第二代运营团队:与研发为伍

大概是在 12 月底的时候,我得知了微信运营将完全交给南区研发中心的消息(研发中心并不只有研发),并且不只是单纯的运营,还会根据需求逐步在微信公众号中添加新功能,把微信公众号真正的用起来。

接下来的时期,整个公众号的更新开始变得活跃,即使作为用户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近期 速递易社区助手 的态度变得积极了。除却新功能的开发让人精神振奋之外,研发与运营在一起了这一变化也在团队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仿佛之前的枷锁一下子被解开了。

在整个微信团队情绪高涨的时期里,这一代运营团队推送的文章也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大概变成了这个样子:

IMG_0604

IMG_0605

这一次,文章的内容终于和速递易的产品紧密的关联了起来。广告图不再是网上搜的,而是精心设计的;内容不再是东拼西凑的,而是业务相关的原创;排版不再是文字图片堆一起,而是有设计过的图文混排。

总体来说,文章的可读性增加了,内容的中所包含的信息质量更是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短板也非常明显:

  1. 过份侧重信息的有效传达,忽视了文章需要的娱乐性。文章十分有料,编排也够趣味,相信看过的人都能清晰的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然而,用户每次进来都只看速递易小科普,这就够了么?
  2. 文章偏短,大概是因为原创确实很难,排版组织恰又比较有效,看完一篇文章再也不能超过30秒
  3. 整体风格呈现出浓浓的理科生气质,这一点,就算你撒娇卖萌也还是掩盖不住内容里面清晰的条理性

第二代团队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代微信运营团队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就属于研发中心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里,微信公众号的研发与运营可以紧密的结合起来开展,加之其对速递易整个产品线都十分熟悉,所以写出的文章比较有货。

然而在这段期间,公众号陆续上线了查件消息窗模式,模板消息通知,关注推送,商城接入等一系列新功能。于是这段时期推送的文章基本上就变成了为这些新功能背书或充当说明书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章是被速递易产品关联了起来。所以这一系列的优势,也是导致上面三点不足的原因,有种聪明反被聪明累的感觉。

就其成果而言,这一代团队诠释了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正确方式,他们实现了业务对运营的所有期待,但是在如何抓住用户兴趣点这方面略显不足。


第三代运营团队:专业与非专业的差距

前面提到第二代运营团队一直被业务的更新推着走,完全还没有机会展示出自己个性化的一面。然而随着组织体系的变动,他们似乎再也没机会了。一波新鲜血液的注入,微信的运营移交给了位于北京的新市场部,这是一个以某知名电商网站的前市场团队为班底成立的新团队。

她们一上来,就感觉画风不一样了:

IMG_0593

IMG_0587

IMG_0594

初来咋到的她们,面临着和第二代团队一样问题 —— 速递易处在一个新产品密集发布的时期。但是在她们的文案里,你看不到那种局限于功能介绍的文字,而是经过消化,将需求恰当好处的揉碎在有趣或有料的文章之中。

特别是 『你不够火?那是因为你不够污』一文,其实这是一片推广我厂洗衣产品的软文,虽然尺度略大,但看过之后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就举起了我的膝盖献了出来。这种驾驭软文的功力,归之于专业级无可厚非,至于到不到专家级,实不敢妄自断言,毕竟隔行如隔山。

北京团队优秀在哪里?

在与 第二代、第三代团队的接触中,我毫不怀疑大家都是在个人能力上非常优秀的人,你没有办法排出一个谁比谁更厉害的顺序(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比我厉害所以看不出来,哈哈~)。类推一下,我觉得就算是第一代团队的人,也不见得会比他们差。

这样的比对,是基于对他们智商、情商的主观认知,但就微信运营这一项来说,他们之间还是可以高下立判的。造成这种差距的缘由是经验么?看上去说得通,细思实则不然,如果让第一代的团队继续运营下去,两年三年,也会经历很多,积累很多经验,但是实在无法想象他们如何能望及现今北京团队的项背。

So,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验积累的过程,久了不一定就会懂,可能你收获的只是套路。抛开这一弱相关因素,再来剖析三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我想应该就是各自所处的环境。一个是在远离核心业务的总部,一个是在与研发混迹一室的南区,另一个是在运营资源富集竞争激烈的帝都,再结合三者文章的特点,导致其间差距的缘由已可见一斑。


结语

眼界,我认为决定着这些不同的,是运营者本身的眼界。所以我甚至愿意去推断:这种运营能力上的差异,可能并不是依靠模仿学习就可以赶上的,除非这种学习能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和眼界。

眼界依赖于观测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哲学上 认知知识 的方式来描述,大概可以描述为:眼界是基于个人的感知数据的,取决于你对你所接触到的物理实体的 认知。通过学习获得的是 知识,只有服从于你的 认知 的那部分才会被接受,有悖于 认知 的部分对你而言是不存在的部分。

其实不只是运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眼界都在制约着我们的创造力。很多人看上去比你厉害得多的人,极有可能不是体现在能力上,也不是经验上,而是比你高出一截的眼界。当然,大部分的时候,能力、经验和眼界的 level 是成正比的。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才有那么多人喜欢说:世界辣么大,我想切看哈。


文章全篇都只是在考虑如何更具象的描述眼界问题,所以故事中有些细节是为了情节需要特别加工或臆测的。同时,也希望速递易微信公众号越做越好。